徐霞客,真的是按他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吗?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结尾崇祯皇帝自尽,但作者当年明月并没有继续描绘大明的衰败或清军入关后的变迁,而是选择了徐霞客作为结尾人物。
“我之所以写徐霞客,是想告诉你,所谓百年功名、千秋霸业、万古流芳,与一件事情相比,其实算不了什么。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!”
但,生在尘世间,又有多少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。
而徐霞客,他果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,没有遗憾吗?
1.徐霞客家族的百年魔咒
华夏几千年以来,读书人大多有“修身治国平天下”的远大抱负,徐家也不例外。
徐氏先祖徐颐(徐霞客太上祖)虽然富甲一方,但总觉得家里缺少官爵,便督促子孙问津科举,让子孙博个金榜题名,以光宗耀祖。
然而,徐家的悲剧就此开始。
徐颐之子徐元献(徐霞客的太祖),学习十分努力,在名师严父的督促下,26岁时 (公元1480年)参加乡试,获第一名,列举人第三名。
但参加会试时名落孙山,让父亲徐颐大失所望。
归家后,徐元献为了能考个好成绩更加发奋读书,无奈用功过度,一病不起, 29岁便一命呜呼。
徐颐痛失爱子,不久也一病不起,于同年驾鹤西去。
一场科举梦,徐颐和徐元献父子两共赴黄泉。
徐元献之子徐经(徐霞客的高祖),父亲死时他年仅12岁。
在父亲徐元献、祖父徐颐的培育下,从小勤奋好学,少年得志。
1499年的春天,徐经约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。此前的唐伯虎也是春风得意,考了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却不料因两人的才华过于出色招来妒忌,两人双双卷入历史有名的“科举贿赂案”,两人被判终身不能参加科考。
从此,唐伯虎消极颓废,归家后自筑“桃花坞”日夜饮酒赋诗以自娱,而徐经归家后闭门不出。
1505年,明孝宗死,新天子明武宗朱厚照登基。新天子即位大赦天下,徐经看到希望,重燃科考斗志,不幸的是在赶考途中客死他乡,年仅35岁。
徐经死时,儿子徐治(徐霞客的曾祖)年仅10岁。在母亲杨氏的教育下,他立志科举,发奋读书,欲一雪其父亲的科场之耻。
余治先后参加了七次会试,从青年考到老年屡试屡败,直到57岁第七次会试还是不中。感叹自己时运不济,于是便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。
徐洽对儿子徐衍芳(徐霞客的祖父)科考期望特别大,科考是父亲毕生心愿,想替父亲完成未竟之业,所以他读书非常用功。
但徐衍芳延续了父亲的命运,六次会试皆不中,最后在苦闷中抑郁而亡,40岁便离开人世。
儿子的去世,让徐治白发人送黑发人,同一年悲痛离世,再次重复了祖辈徐颐和徐元献父子同年而亡的家族悲剧。
徐家近百年对科举入仕的执着,一代代的期望,一代代的失望。
2.从“弘祖”“振之”到“霞客”
徐衍芳的儿子徐有勉(徐霞客父亲),转眼又到了乡试年龄,他反复总结家族百年的不幸,开始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,和妻子王氏安心做生意。
徐霞客母亲王氏是江阴巨富王城东的女儿,是一名织布能手,在家庭熏陶下她很有经商头脑,17岁时嫁给了徐有勉。
嫁入徐家后,王氏持家有道,组织徐家人办起织布厂,还购买织布机,并雇佣织布工人,经过她的打理,徐家打造了“徐氏土布”品牌,家庭逐渐富足。
徐霞客大哥徐弘祚,深得父母营商熏陶,从小就展现出不俗的经商能力,顺理成章接过家业,将徐氏土布发展壮大。
徐有勉42岁那年,母亲王氏41岁,得子徐霞客,在那个年代属于老来得子。
这个时候的徐家已经和太上祖徐颐一样家境殷实了,大哥也继承了家业。
徐父给徐霞客取名弘祖,字振之,号霞客。
关于“弘祖”这个名字,我查了很多记载均无详细释意,自行揣测,弘:字面意思是光大、弘扬!祖:是否有祖上之意。至于振之,这个就更好理解了,有振兴之意。
而“霞客”这个号,并不是父母所赐,而是他的好友陈继儒,一个同样因为科举不第,决弃仕途而归隐山林的隐士,与徐霞客一见如故,理念相近,称赞其“志在烟霞”,得名“霞客”。
徐父放弃了家族“加官进爵”的祖训,但自己这个儿子天资聪颖,难免不会重燃进仕之路。
徐父从小为徐霞客配置了顶级的教育条件,从小在私塾研读四书五经,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,16岁时到江阴县城参加了第一次童子试,但未中。
或许是受徐氏家族连续五代科举不畅的影响,徐霞客从此断绝了仕途的念头,不再参加科考,潜心于山水之间,朝碧海而暮苍梧。
“张骞凿空,未睹昆仑;唐玄奘、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,乃得西游。吾以老布衣,孤筇双屦,穷河沙,上昆仑,历西域,题名绝国,与三人而为四,死不恨矣。”
徐霞客在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,感叹自己凭借自己的力量游历天下,虽死无憾。
从此,中国少了一个进士举人,但多了一个地理学家、旅行家、文学家、探险家。
3.徐霞客是否有遗憾?
从“弘祖振之”到“志在烟霞”,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。
而读到“无人扶我青云志,我自踏雪至山巅;如若东山能再起,大鹏展翅九万里。”久久不能释怀。
徐霞客心中青云志是什么志,东山再起又是怎么个起?果真就是个要克服爬山的困难那么简单么。
再说爱情,徐霞客从20岁开始54岁去世,在外纵情山水30多年,4个老婆4个子女,作为他的老婆儿女,或许还是有点苦逼的。
尤其是那个不能跟着父亲姓徐的小孩,和他的母亲一起从小被赶出家门。
作为父亲,知道他以“寄人篱下”的“寄”字为名时,是否感触。
而这个孩子,用一生追寻整理父亲的游记,使其光耀于世。
写以上内容,只是想表达即便是备受推崇的自由斗士,但他的一生也并不是那么顺畅完美,至于有没有遗憾再也无从考究。
当然,徐霞客本人有没有遗憾,那已经不重要。
4.我们离徐霞客有多远?
世人都羡慕徐霞客的随心洒脱,想成为那样的人,但这个门槛对于普通人而言,亦难及。
回头看徐霞客游历这30年。
在学习上,父母从小为其提供了优厚的教育,熟知祖国山川河水及风土人情;
在见识上,徐霞客从小跟着父母哥哥,深谙为人处事之道;
在物质上,父母和哥哥对他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兜底;
在精神上,父母对放弃科考的理解和对游览山水的全面支持;
更难得的是没有因为妻子儿女因素的影响。
以上条件放现在就是妥妥富二代的标配,这一点就拦住了大部分人。
除去客观的因素外,保持对一个兴趣的终身爱好更难能可贵,多次在游历过程中遭遇生命安全威胁亦不退缩。
且徐的遍访山水不是现在人们的游山玩水,而是在游历过程中不断修正古书中的错误,通过实践给出新的地理及风土人文标准。
相当于为社会开辟了一堂新的、更加规范的地理人文课。
当年明月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,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仕途,即便官至厅级,却也卷入是是非非。
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徐霞客,推崇徐霞客,在于自由的灵魂,内心的坚定,还有对前人观点的质疑,以及打破求证的革新精神。
红尘赠我三尺剑,酒看瘦马一世街;世人朝路乃绝涧,独见众生止步前。
海到尽头天作岸,山登绝顶我为峰;一入红尘梦易真,一朝悟透心境名。
关注微信号:海角21号,更多明朝历史人物故事。